暗黑肉鸽游戏《鸦卫奇旅》追加新角色孙悟空
作者:萬子綾、黃淑君、楊婷雅、蔡麗瓊、楊香容、鄭惠文 未老先修、初老選修、老後必修。
聽黃老師現身說法,娓娓道出他和何非光導演的這段往事,再看《花蓮港》,感受完全不一樣。一位是由報社記者身份起家,筆耕不輟、著作等身、為台灣電影發展的每一頁都留下珍貴記錄的電影史學家黃仁,任何在台灣接觸過電影研究這門學科的人,都不可能跳過這個名字。
仍然是抖擻精神,問候招呼,天南地北瞎聊一陣,再各分東西。2014至2016年,筆者任職由電影資料館改制而成的國家電影中心,服務於研究出版組,時間雖然不長,卻是跟黃仁老師互動最頻繁的時候。本名黃定成的黃仁老師,於2020年的4月14日下午逝世,享耆壽97歲。以前一直不明白為什麼1947年中製廠由上海專程來台拍電影,是很重要的一件影史大事,直進入《花蓮港》的世界,才終於真相大白。出國前幾個月,幾乎整天泡在當時還叫電影資料館的閱覽室,讀書、看電影、跟朋友聊電影。
老師年紀愈大,說話鄉音也更重,為了讓老師更順暢地跟現場觀眾溝通,常常我都會扮演起「主持人」的角色,像明星見面會一樣,黃老師說一段,稍停,我就把黃老師所說重述一次,然後藉機提問,讓黃老師有更多分享的話題。對他來說,黃老師就是個親切的長者,個子雖然矮小,氣場可毫不輸人。擔任過六年科技線記者,2010年開設粉絲頁,隔年連續出版《誰想一個人?-單身戀習題》和《純情書》,創造台灣素人作家最佳銷售記錄,預購立即再刷出版。
跟大A合作的那兩集聽眾反應都很好,而且大A跟馬力歐在講話方式和個性上也有著鮮明反差,相信會摩擦出不一樣的火花但台灣有一點沒學到的是,美國人在拓寬道路後,還是會興建人行道。要跨出第一步才能有接下來的步驟,不然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呢?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至於人口密度,有在追我的粉專的人應該都知道,就是因為台灣地狹人稠,我們才更不能以體積龐大且浪費空間的汽車作為發展根本,這是完全不切實際且水土不服的,不要再相信「有車才是先進國家」的這種可笑想法了,現在這種發言拿到國外,人家還可能覺得你好像是清朝來的。新北市板橋傳出8歲女童在14樓騎腳踏車墜樓的新聞後,大家都把焦點放在這位女童,是怎麼樣在墜落14層樓以後還能起身搭電梯回房間,但你有想過為什麼女童要上頂樓玩嗎? 近日忙於課業的筆者,在瀏覽臉書時偶然看到女童墜樓的新聞,而專攻交通領域的我就剛好被女童腳踏車的封面圖給抓住注意力。
不過台灣卻是在犧牲人行道空間做為車道後就毫無作為,導致很多地方的行人都得走在騎樓的各種阻礙之間或甚至走上車道與車爭道的亂象。在讀完內文後,我不禁想起小時候常常只能在家裡騎腳踏車的那段日子,因為爸媽不放心讓我獨自出去,所以只能在家裡踩踩踏板。
Photo Credit: 中央社 而1970年代台灣開始汽機車分流,叫機車靠右邊騎的政策,更是對此雪上加霜。沒錯,就是因為有危險的交通環境,連大人在家門前都有可能發生事故了,我們怎麼可能放心的讓孩子上街?而地狹人稠的台灣,又怎麼可能家家戶戶都有院子,可以讓孩子不用上街就能安全的享受戶外? 我們到底該怎麼辦呢?讓我來跟大家來深入分析這背後的種種原因,與分享國外的成功經驗。我知道講到這裡大家可能會說台灣的人口密度是荷蘭的兩倍,什麼駕駛素質啊、氣候啊或者說國情不同的,但當年荷蘭內部其實也是有這種聲音,可是就是因為人家的政府有肩膀去承擔陣痛期,不會去做鄉愿決策,就是要讓讓反對的人民慢慢體會,這些人為他們爭取到的東西有哪些好處。主要就是因為這段歷史,而間接造成這件憾事,不過接下來就來跟大家分享一個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案例:荷蘭。
羅馬不是一天就蓋成的。全球交通典範的荷蘭,其實曾經也和台灣一樣 1970年代的荷蘭,跟今天的台灣一樣車滿為患、車禍不斷,所以當時他們的小孩也跟台灣一樣,越來越多家長不敢讓他們上街。不過比台灣早享有自由民主且從小教育強調獨立思考的荷蘭人,嚴重的質疑政府這種圖利汽車產業以車為本的政策,跟到處拆房子跟縮減人行道來拓寬車道的行為會對多數人不利,所以接下來幾年荷蘭各地就發生遍地開花的大規模抗議。一個現在全世界的專家學者都趨之若鶩,想要在他們家鄉重現的榮景。
荷蘭把道路安全大幅提升也不是一年就能完成的,況且當年作為改革領頭羊的他們並沒有先例可以參考,是靠了幾十年的血汗去不斷摸索與改善才有現在全世界都趨之若鶩的榮景。台灣的都市計畫:路越寬、車越多、越先進 1949年,國民黨率領了百萬人來台,遠遠超過日治時期規劃的容納人數,所以幾乎所有的公園、空地跟有院子的平房都被改成現在這種有騎樓的透天厝或者是大廈來解決住房問題,不過這卻是一個犧牲生活品質且沒有遠見的應急措施
最滿意的作品是兒子香火。第四季將會邀請知名作家大A擔任共同主持人,以雙主持人的形式邀約各行各業的知名人士進行深度訪談。
從女性或者媽媽的角色切入,代替女人提問。節目從2017年1月上線,推出至今已經上傳了180集節目,累積播放次數超過250萬次,曾於2018年7月被Apple Podcast平台公開推薦到首頁,也曾多次在Apple Podcast台灣地區的熱門榜上名列前茅。擔任過六年科技線記者,2010年開設粉絲頁,隔年連續出版《誰想一個人?-單身戀習題》和《純情書》,創造台灣素人作家最佳銷售記錄,預購立即再刷出版。後續陸續創作《我們不要傷心了》、《前女友》、《告白:我想我喜歡你》、《我可愛了》。第一到三季的主持人是關鍵評論網的共同創辦人暨內容長楊士範(Mario)。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旗下的Podcast節目:《馬力歐陪你喝一杯》將於2020年6月5日正式推出第四季節目。
大A表示,離開記者工作多年以後,很期待再次訪談不同領域的創作者。除了這6個內容品牌之外,還有獨立製作節目的節目組,製作包含國際大風吹、馬力歐陪你喝一杯、安安妳好嗎、小路來電、Line Today國際開箱等影音節目。
楊士範以持續製作三年多podcast的經驗觀察分析,去年2019年6月左右,台灣的podcast圈開始有遍地開花的現象,許多愛好者開始製作podcast,過往一兩個月才有幾個新節目,過去這一年幾乎是每週都有好幾個新節目出現。雙方相信透過不同視角的切入和合作,能夠帶給聽眾更豐富精彩的內容。
針對邀請大A一同當主持人,楊士範表示,這是製作團隊一開始發想做雙主持人形式時,腦中浮出的第一人選。製作人范瀞文則補充說明。
從第三季開始,邀約各行各業知名人士,去台北各地風格酒吧品飲聊天方式,暢談人生故事和職涯心得,獲得聽眾熱烈反應和支持。團隊在二月時跟作家大A提議,討論雙主持、一同製作節目的可能性。跟大A合作的那兩集聽眾反應都很好,而且大A跟馬力歐在講話方式和個性上也有著鮮明反差,相信會摩擦出不一樣的火花。《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是一個「人物深度專訪」的網路聲音節目(podcast),專訪對象從高階經理人,企業CEO,到在各個不同領域上的專業人士。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在過去三季訪談超過上百位名人職人,包含企業執行長、政治人物、大學教授、心理學家、運動員、導演、藝人、暢銷作家,深獲聽眾好評。相信對談的心得,也有助於她的創作內容,可以有更多新鮮的養分。
全新第四季《馬力歐陪你喝一杯》將於2020年6月5日上線,第一集來賓是曾是台灣版初代Siri小姐的知名配音員盧怡君。作為很早就開始製作podcast的媒體,《馬力歐陪你喝一杯》團隊也持續思考該如何改變和創新,提供聽眾不一樣的收聽體驗。
聽眾可以於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Soundon、Firstory等各大podcast app上收聽,也可以到馬力歐陪你喝一杯和我是大A的官網、FB粉絲頁(馬力歐 / 大A)和IG帳號(馬力歐 / 大A)獲得更多訊息。關於我是大A 知名兩性作家,粉絲頁「我是大A」人數34萬人。
運動視界旗下也有自製Podcast節目《運動視界啪》。因為過往的默契和經驗,雙方一拍即合,決定開始規劃新的一季節目再者,國家也沒有為了維持婚姻,而以《刑法》介入的必要,不能以《刑法》來恫嚇人民對婚姻應該忠誠。Photo Credit:Depositphotos 反對的意見:通姦不該只和民法有關,通姦罪更可當為一種籌碼 但社會上還是有不少反對除罪化的聲音,其中包含了標誌「捍衛婚姻價值」為宗旨的婚家團體,也有關心婦女權益的組織。
他們認為,婚姻絕不是私人的事情,婚姻家庭維護具有重大國家公共利益,絕非如少數團體所說的私人情感。近日通姦罪正式宣告違憲以後,法務部部長蔡清祥甚至明確表示,他認為通姦以刑事處罰與否,是屬於具有民意基礎的立法機關之權限範圍,而非司法解釋的範疇,對此結果感到遺憾,但既然大法官已經作出解釋,自然予以尊重。
不少關心性別議題的朋友,想必對於前幾天大法官釋憲,宣告通姦罪違憲,有很深的印象。然實務上,由於原《刑事訴訟法》第239條明確規定元配可向配偶撤告,但其效力不及於相姦人,這樣的差別待遇就造成了「劈腿的老公沒罪,但是小三有罪」的結果,實務上更顯示了被提告通姦罪的女性多過於男性。
這樣的論點看似很合理,但我們不妨延伸思考,其他的社會關係,如商業契約關係的穩定、土地及租賃市場的安定,是否也影響社會深遠?然而相關的規定,大多在民法就已經將其權利義務關係做很詳細的規範,並不需要《刑法》過來「參一咖」。我會在下面回應反方的論點,鞏固支持通姦除罪化的立場。
最新留言